“夏至”节气
是北半球地区在一年中
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
有句谚语是“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就要进入盛夏了,江淮部分地区还处于梅雨时节,绵绵阴雨与高温酷暑天气交杂出现,气温有时可达40℃左右,所以,夏至并不是个让人舒适的时节。
俗话说,“夏至一阴生”,意思是,在夏至中,尽管天气炎热,可是阴气已开始生长,让人极其脆弱,容易患上各种疾病。夏至的养生应以“保养阳气”和“顾护阴液”为主,具体该怎么做呢?小薇今天就带你了解下吧。
夏至保养 “三滞”先防
1.防“寒滞”,不贪凉
“夏至”期间,天气时晴时雨,但是遇高温天气时,很多人喜欢洗冷水澡,或洗完澡后猛吹空调/电扇,这是不对的。
因为在炎热的天气里,皮肤的毛孔均处于开泄状态,极易被突如其来的寒气侵入,耗损阳气,易导致手足发冷、双目视物不清、诱发风寒感冒等不适。对于体质较弱的孩子与老人,寒气留滞体内更容易成为致病隐患,尤其要注意预防。
2.防“情滞”,莫急躁
夏至时期,天气时而炎热、时而湿热,再遭遇工作和学习上的压力,人的情绪也不免受到影响。
从医学上说,环境的湿度对人的神经系统有一定影响,尤其是身处于闷热和湿热更替频繁的环境中,会让神经系统变得不稳定。
所以,在此时易出现心烦躁怒、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若让这些“坏心情”长时间停滞,会导致焦虑或抑郁等心理障碍,因此,在夏至期间学会稳定自己的情绪格外重要。
话说,古书《养生论》中对预防炎夏“情滞”有段精辟的论述:“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这意思嘛,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心静自然凉”。
当然,要想心淡定,首先得休息好。我国民间就有“嬉夏至日,困冬至夜”的说法,意思是,在夏至期间,白天可多活动一些时间,做到早起晚卧;到了冬天,夜眠的时间就要长一些。中医认为,午时小睡片刻,可让身体处于阴阳平衡的状态,下午就不会心浮气躁了。
3.防“食滞”,多吃“苦”
很多人在夏至时节会觉得胃口不好,什么也吃不下,出现“食滞”现象。
其实,这也跟此时“闷热/湿热频繁更替”的天气有些关系,因为这样的天气不利于人的肠胃蠕动,如果饮食不节制,吃太多肥腻食物,食滞不化,更易伤害脾胃,久而久之会就引起了“食滞”。
此时要让自己的胃口好起来,可以多吃些“性味偏苦”(但味道不一定是“苦味”啦)的蔬菜,如苦瓜、芹菜、丝瓜、蒲公英、枸杞苗等。
医学研究表明,苦味食物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苦味素等成分,有增进食欲、解热除湿、抗菌消炎、清心除烦的作用,非常适合夏季人体所需,比如:
芹菜,性味甘苦,微寒,有清热利湿、平肝凉血的作用,常食吃对咳嗽多痰、牙痛、眼肿等不适有不错的改善作用。
丝瓜,性味甘苦,清凉,有凉血解毒、清热化痰的功效,做法多样,炒制煮汤都美味,此时可以多吃。
不过,苦味食物较寒凉,属于清泻类食物,体质较虚弱者不宜常吃,否则会加重病情。
小薇推荐:夏至“养心”,常喝“三叶茶”
夏至时人体气血上升,易出现一些心脑血管问题,因此要特别注重保养心气,在此,小薇要特别推荐一道“三叶茶”,对养心清暑很有帮助。
材料很简单,即荷叶、竹叶、薄荷叶。泡制时可以每种取3~5g,将三叶合泡。或任选其中的一两种(荷叶、竹叶取5~10g,薄荷叶取5g)泡茶喝即可,此时常饮有很好的“养心消暑”之效。
对于天一热就感到心慌、呼吸短促、乏力的人,可以从夏至开始喝“西洋参麦冬茶”,即单次取3g西洋参、5g麦冬,用开水冲泡后饮用。
夏至吃它,舒爽一夏
1.“过水面”,养心脾
“冬至饺子夏至面”这是我国很多地区的民俗。特别是在北方地区,在夏至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过水面”。小薇为你做个简要介绍吧:
做法是很简单的:将面粉和水揉成面团,擀成薄面皮,再切成半粗面条,煮透后再放入凉开水中浸一两分钟沥出,最后拌上喜爱的调料或蔬菜等,如酸辣汁、炸酱即可。
“过水面”看似朴实无华,但对身体的好处可不少。中医认为,面粉性味甘凉,可养心益肾、健脾厚肠、除热止渴。而夏至时节天气炎热,人容易心火过旺,吃点性味甘凉的面食,可发挥面粉“宁心护肾、滋阴除热”的作用。
2.乌梅汤,清烦热
夏至节气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乌梅除了是一种零食,也有“除热送凉,安心止痛”的功效,在烦热时喝上一杯乌梅汤,不但味道酸甜可口,还有除烦安神、消食和中、生津止渴之效。
制作乌梅汤的食材会多一些,不过做法倒不复杂。
原料取乌梅30g、山楂干30g、陈皮9g、干桑葚9g、洛神花5g、生甘草3g、薄荷1g,桂花冰糖适量。
将前六种食材洗净,加3000ml水浸泡30分钟后,用大火烧开,再转小火煮半小时。最后加入少许冰糖,过滤掉杂质后,撒入薄荷、桂花,晾凉或冰镇后就可以喝了。
最后,小薇用一首夏至养生口诀
总结下此时养护身健康的要点
大家可要记牢哟
夏至心静自然凉,晚睡早起午休躺
暑伤津气炎热防,切忌饮食过寒凉
神清气和胸宽畅,户外防晒讲着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