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i在后台收到一个留言:
“3岁儿子最近特别喜欢跟小汽车、布偶讲话,开始我还觉得有意思,但从早到晚都要带着布偶,还叫它吉诺,不喜欢吃西蓝花,听着总觉得怪怪的,孩子这样有没有什么问题?”
孩子会给玩具起名字,跟布偶说话,就是心理有问题?别误会啦,可能和泛灵心理有关。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期的孩子,特别是三四岁的孩子普遍存在泛灵心理,即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心理倾向。
简单来说,就是孩子会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生命”。
最常有的表现就是:很多宝宝会把小汽车、布偶、甚至是睡觉的枕巾,都当成“人”,和它们对话、游戏、互动等。
6岁前孩子的这个行为都属于正常的,随着年龄增长,对泛灵的范围会缩小到活着的事物,比如动物植物。
泛灵心理的出现,也表现了孩子能够用自己的认知去感受世界,也是想象力的进步,爸妈们如果能正确利用,不但能帮助了解孩子,也能让孩子更好地理解事物。
1. 解释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个情况:
“妈妈,金鱼为什么在水里”
“天为什么黑了”
...
在2-4岁是孩子的语言爆发期,也是对外界充满好奇的时候,最喜欢说“为什么”的孩子,相比直接的做很多解释,可以尝试简单的拟人化科普,孩子会更容易理解。
比如说给汽车加油,与其跟小朋友解释汽车机械运作会消耗汽油,只要简单拟人化,说油就是车的饭,吃饱了才有力气带大家到处走,宝宝就容易理解。
2. 培养孩子同理心
对于这个阶段,让孩子懂得同理心的最好方式,就是利用泛灵心理。
比如孩子喜欢摔玩具,我们可以告诉他:“你把面包超人的腿弄坏了,他还能去救小伙伴吗?”“你把小玩偶扔在地上,它很冷会感冒的”。
也可以让孩子爱护花草:“你把小花摘下来,它就离开自己妈妈了”等等,当孩子对泛灵对象产生了同理心,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要去爱护泛灵对象。
3. 帮孩子养成好习惯
对于一些习惯的养成,也能够利用泛灵心理让孩子理解。
比如孩子不爱洗手洗澡,可以模仿细菌说:“我是个大坏蛋,最怕肥皂和冲水了,如果不洗手洗澡,我还会让咳嗽、流鼻涕、发烧一起来搞破坏”。
反过来也能模仿小手说话“主人我好脏呀,帮我洗干净就舒服啦”这样孩子会更加乐于配合。
这样的方法可以用在孩子不爱刷牙,不好好睡觉等,通过接受的“小伙伴”来邀请孩子做一些事情,比起强迫的命令,孩子更能理解接受也能帮助养成好习惯。
虽然泛灵心理能帮爸妈们理解孩子,更好的教导,但不是每个情况都适用。
1. 别让孩子推卸责任
“宝宝摔倒了,快起来,都怪地板不好,打地板”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十分熟悉?这也是最典型错误使用泛灵心理的方式,用推卸责任的方式来安抚,久而久之孩子在遇到挫折时,最先想到的是:不是我的问题。
2. 别去吓唬孩子
“再不去睡觉,大灰狼就要把你抓走了”
这个年龄段孩子会相信一切,比如精灵、妖怪等,这是对未知世界想象中,能造成威胁的事物,虽然可以让孩子当下听话,但久而久之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对以后孩子心理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3. 别让孩子看恐怖故事、电影
这个阶段孩子很容易把看到的故事、画册中的鬼怪、野兽等和现实混淆,产生不该有的恐惧心理,有时甚至还会产生幻觉,所以尽量不要让孩子看那些恐怖镜头的作品。
如果你家孩子不吃这套,可能有两个情况:
一个是娃还小,无法理解,这时候还建议做选择题,比如“宝宝想吃苹果还是香蕉呢”?另一种是孩子觉得这是骗人的,那就选择直接给娃解释会更好。
和“事物”说话也是孩子成长的表现,爸妈应该从容的看待,适当引导帮孩子更好的前进~
互动话题
你家孩子会和玩具说话吗?
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一起来留言区分享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