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在中医里是什么病

心肌缺血,根据其症状表现,当归属于中医胸痹病证的范畴。

本病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并具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虚为气虚,阴虚,阳衰,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

在本病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大多先实而后致虚,也有先虚而后致实者。胸痹发展趋势由标及本,由轻转重,轻者多为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上乘,阻滞气机。

临床表现胸中气塞,短气,重者则为痰瘀交阻,壅塞胸中,气机痹阻,临床表现不得卧,心痛彻背,同时也有缓作与急发之异,缓作者渐进而为,日积月累,始则偶感心胸不舒,继而心痹痛作,发作日频,甚则心胸后背,牵引作痛;急作者,素无不舒之感,或许久不发,因感寒,劳作,情志所伤等诱因而猝然心痛欲窒。

胸痹病机转化可因实致虚,也可因虚致实。痰踞心胸,胸阳痹阻,病延日久,耗气伤阳,向心气不足或阴阳并损转化;阴寒凝结,气失温煦,日久寒伤阳气,也可向心阳虚衰转化;瘀阻脉络,血行滞涩,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留瘀日久,心气痹阻,心阳不振,三者皆可因实致虚。心气不足,鼓动无力,易致气滞血瘀,心肾阴虚,水亏火炎,炼液为痰;心阳虚衰,阳虚内寒,寒痰凝络,此三者皆由虚至实。

临床常分七种证型加以辨证论治。

相关推荐
  • 暂无数据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