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
咽峡炎,顾名思义,就是在软腭的后部、咽、扁桃体等处可见小疱疹和浅表溃疡,周围有红晕。常常表现为反复高热、咽痛、哭闹、流涎、拒食、恶心、呕吐等,部分患儿伴惊跳或抽搐。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因此多见于3~10岁儿童,好发于一年中温暖、湿润的季节,以夏秋季常见。大多数为轻型病例,有自限性,高热大多持续3-4天,疱疹愈合一般1周左右。
病因:
大多为柯萨奇病毒所引起,A组2、4、6、9、16、22型皆可引起此病,B组1~5型也可致病,但较少见。此外,埃可病毒3、6、9、16、17、25型和肠道病毒70型也可引起本病。
传播途径:
粪-口传播,即病毒通过大便排出体外污染环境,又进入呼吸道或消化道传染人。即通过疱疹性
咽峡炎患者或隐性患者飞沫传播,或者食用被污染的不洁饮食而造成感染。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食品、衣物、用具而传播。
易感人群:
儿童较成人易感,7岁以下儿童发病居多。托幼机构的儿童比在家儿童易感,机会接触病原体增多。因各种因素造成免疫力低下的儿童群体。
诱发因素:
个体因素:营养不良、缺乏锻炼、免疫功能缺陷。
环境因素:居住拥挤、卫生习惯或条件差。
行为因素:接触疱疹性
咽峡炎患者或隐性患者,与其他患儿共用物品。
治疗措施:
本病无特效药,以退热、抗病毒、缓解咽部疼痛等对症治疗为主。高热可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辅以退热贴或其他物理降温方式。缓解咽部疼痛可予利巴韦林气雾剂或者开喉剑等局部喷口腔。食欲极差儿童可适当静脉补液。有并发症如肺炎、脑炎、惊厥等,进行相应对症治疗。
重症指征:
持续高热,腋温高于39℃,常规退热方法效果不佳或者高热持续48小时以上。
精神系统异常,如精神萎靡、嗜睡、头痛、烦躁不安、惊跳、抽搐等,应及时就医。
呼吸异常,如在安静状态、体温正常的情况下呼吸增快。
循环功能障碍,如冷汗、手脚冰凉、心率增快或减慢,应及时就医。
脱水、哭而无泪、皮肤弹性差、尿量减少,应尽快就医。
预防措施:
家长要注意保持孩子个人和室内的卫生,尽量不带孩子去嘈杂人多的公共场所;避免与疱疹性
咽峡炎患者接触。一般确诊为疱疹性
咽峡炎患者建议隔离2周,防止感染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