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

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是人巨细胞病毒(HCMV)引起的一种全身性感染综合征。因受染细胞的典型改变是细胞变大,核内和胞浆内出现包涵体,故本病又名巨细胞包涵体病(CID),也是引起先天性畸形的重要原因之一。 孕妇可以通过与感染者接触而轻易获得巨细胞病毒 (CMV) 感染。当婴儿在子宫中感染巨细胞病毒时,称为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当婴儿在分娩前、分娩中或分娩后不久发生感染时,称为围产期巨细胞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的先天性病毒感染。如果病毒穿过胎盘(为胎儿提供营养的器官)并感染胎儿,则孕妇可以在妊娠期间将该病毒传播给胎儿。妊娠期间孕妇的感染可能是初次感染,也可能是既往感染的再激活(巨细胞病毒可以在体内处于非活动状态)。孕妇可能没有任何症状。新生儿在通过产道、含有病毒的母乳喂养或受污染的输血期间也可能被感染。早产婴儿因巨细胞病毒感染而出现症状的风险较高,因为他们不太可能从母亲那里获得保护性抗体。根据出生前还是出生后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可能在新生儿中引起各种问题。 本病的临床表现依患者的感染方式、年龄、免疫状态以及合并症不同而各异。 1.先天性感染: 受感染的胎儿除流产、死产外,活婴中约有5%表现为典型全身CID,即多系统、多脏器受累。另有5%表现为非典型的临床表现,其余90%均呈亚临床型。新生儿CID的特征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受侵犯,如小于胎龄儿、小头畸形、黄疸、肝脾肿大、皮肤淤斑、脑积水、脑组织钙化等。有研究发现孕早期HCMV原发感染对胎儿神经系统的损害较孕中期和孕晚期再发性感染及继发性感染者重。 2.围产期感染: 主要通过分娩时的产道感染或经宫颈逆行感染及产后喂乳感染等,出生时多无感染症状,2~4个月后发病,多为亚临床型,以呼吸道和消化道系统症状为主,如刺激样咳嗽(呈百日咳样)、气促、发绀、间质性肺炎表现,黄疸、肝脾肿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本病的病死率可达30%,肺炎合并呼吸衰竭为主要的直接死因。 本病病死率高,受感染的胎儿除流产、死产外,常引起先天性畸形。出生后,严重者在生后数天或数周内死亡;幸存者90%留有后遗症,如生长迟缓、智力障碍、运动障碍、癫痫、视力减退(视神经萎缩)、听力障碍(神经性耳聋)等。治疗即使有效,也难免留下后遗症,所以预防特别重要,鉴于传染源广泛,而且多为隐性,传播途径复杂而不易控制,加之易感性普遍存在,预防措施的重点在于开发疫苗。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