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反复喘息

  近日,来自意大利墨西拿大学医院的Laura Colavita博士报道一例有反复发作的喘息性支气管炎病史的异物吸入(foreign body aspiration,FBA)病例,延误了FBA的诊断。发表于BMJ杂志上,现编译如下,与大家共同学习。

简单病史

  2周岁的男孩因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和发热12 h到医院急诊室就诊。家属称该男孩在发作前晚进食开心果后开始咳嗽、呕吐,当时并没有出现呼吸困难和咳嗽加重,但在随后的早晨开始出现进行性喘息和发热。该患儿有喘息性支气管炎病史,并且反复发作。

  查体:口唇紫绀,呼吸频率60-65次/分,氧饱在呼吸室内空气情况下75%。听诊双肺呼吸音低伴有喘鸣音。腹部查体无异常。无淋巴结肿大及皮肤改变。

  初步诊断:考虑为感染后的支气管炎喘息发作,因为患儿有明确的反复发作性喘息史,加之患者出现发热和不固定的喘鸣音。立即给予肾上腺素气雾剂雾吸入,随后给予沙丁胺醇及异丙托溴胺溶液雾化吸入舒张支气管。给予雾化药物吸入治疗后,患儿喘鸣音较前明显减少,但听诊双肺呼吸音仍不一致,右肺呼吸音依旧明显减低。

  胸部X线:提示右肺完全不张及左肺的代偿性肺气肿。

  追问病史:家属诉喘息前夜有明确的食用坚果类物质,结合胸部听诊特点及胸部X线表现,不得不令人怀疑初步诊断的正确性,使之更倾向于FBA的诊断。此外,在之前的喘息性支气管炎就诊史中,未从未出现过如此低的血氧饱和度及如此严重的呼吸困难。

  考虑到FBA的严重不良预后,加之该患儿应高度怀疑FBA,需快速进行支气管镜介入。行支气管镜检查过程花费了较长时间来清理右肺主支气管及其分支,最终取出了粘稠的坚果样的混合物质。

  结论:患儿吃下了咀嚼不充分的坚果,随后引起了呕吐,并将呕吐物与坚果一并误吸入气道内,引起了进行性喘息和发热。

  知识延伸:小儿气管误吸

  气管误吸患儿多见于学龄前儿童,以婴幼儿多见,5岁以下者约占80%-90%,其原因为小儿臼齿未出,咀嚼功能差,喉头保护性反射功能不良,且小儿进食时爱哭笑打闹,当其哭笑、惊恐而深吸气时,极易将异物吸入气管。

临床表现  

  异物吸入后呛咳发生率极高,此外,其他如喘憋、紫绀、烦躁、呼吸三凹征等也较常见。听诊可闻及肺部哮鸣音或呼吸音减弱等。如上述症状出现在呛咳史之后或久治不愈应考虑本病。

  肺部影像学在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对于有机类异物(果核、花生米、 玉米、黄豆等),大多数情况下胸片并不能显影,常提示正常,与异物的密度有关。

  气管支气管异物常见肺部 CT 表现可分成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其中直接征象表现为 CT 直接显示异物,可表现为气道内类圆形、圆柱状或不规则形较高密度影,边界较清晰。间接征象可显示为局限性支气管阻塞,其下方支气管充气或轻度扩张,阻塞性肺气肿及异物并发症。最具诊断价值的是直接征象。如有直接征象,即可直接确诊支气管异物。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