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贫血的治疗
早产儿贫血的治疗是早产儿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早产儿贫血不仅会影响到出生早期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危重症的治疗,而且对体格增长及远期神经系统发育产生重要影响。大多数早产儿在出生后1~2年内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处于快速成长中的早产儿,其贫血涉及到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体格增长、神经系统发育等各个方面的管理。积极防治早产儿贫血,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和改善预后的重要环节。
早产儿贫血的定义和发病机制早产儿贫血的标准与胎龄有关,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贫血出现的时间越早,贫血的程度也越重,持续的时间越长。出生时贫血的定义,胎龄不足28周,血红蛋白<120g/L;胎龄28周以上,血红蛋白<130g/L;而足月儿血红蛋白<145g/L;早产儿出生后血红蛋白含量快速下降,在生后4~8周时,可能降低到65~90g/L。
早产儿贫血的主要发病机制包括:
(1)体内铁储存不足。在宫内母亲通过胎盘供给铁的储备大多发生在孕晚期,早产儿的提前出生,丧失了铁储备的关键时期,未得到足够的铁储备或仅得到很少。
(2)胎儿红细胞寿命短,自身红细胞生成较少。
(3)早产儿出生早期合并症较多,需要更多的监护和监测,过多地采血可导致医源性失血,对于出生体重仅有1000g的早产儿失血1mL相当于成人失血70mL。
(4)早产儿出生后需要追赶生长,对红细胞的需求较足月儿更多。
早产儿贫血的治疗早产儿贫血的治疗,包括积极预防,减少严重贫血发生,合理输血,治疗慢性贫血等几方面。2013年欧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管理指南建议,早产儿出生时脐带延迟结扎60s,并把早产儿放在低于胎盘的位置,可以减少后期严重贫血发生,减少输血次数。其他的预防包括合理采血,尽量选择微量血样本检测方法完成必需的辅助检查项目,减少医源性失血。早产儿贫血时,选择治疗方案不仅要根据血红蛋白测定值,还要考虑患儿的胎龄、生后日龄、临床情况(包括生命体征、合并疾病、各系统状态特别是呼吸支持情况和喂养情况等)、血红蛋白测定值的变化情况(急性与慢性)等综合判断。
早产儿因出生时体内储存铁不足,推荐所有母乳喂养的早产儿,生后1年内补充元素铁2~4mg/(kg?d)。人工喂养的早产儿建议选择强化铁的配方奶,可根据进食奶量及强化方案适当减少额外铁剂的补充。也有报道补充铁剂并不能完全预防早产儿贫血,但可增加储存铁含量。
以上全文摘自中国实用儿科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Pediatrics November. 2014 Vol. 29 No.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