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讲话与选择性缄默症 1
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精神科诊断,患者具有同年龄者之一般口语表达能力,但是在某种场合或某些社会情境中长期(超过一个月)持续不说话,但在其他场合又可以说话,以致严重影响其学习、生活,或工作的成就,或是有明显的社会沟通障碍。有自闭症、严重语言障碍、中度智能不足程度以下、精神分裂病、不习惯某种语言、口吃等的个案,则不能诊断为选择性缄默症。选择性缄默症发生的过程大多是和缓渐进的形式,较少为急性发作的型态,症状多始于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之年龄层,极少数是青春期才发生,患者长期不说话的情境,大多是家里以外的地方,例如:学校、商店、公共场合等。而不说话的对象通常包括在那情境中的所有人,但有些患者仍可与家人或少数熟悉的朋友、师长小声说话,部分较严重的患者甚至影响到其他的行为表现,例如:缺乏适当的面容表情或非语言沟通,被询问时呆滞不动,在学校不与同学玩、不上厕所、不参与学校的活动等。随着年龄的增长,症状有缓和的倾向,但约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患者呈现慢性化的病程。 与正常儿童对照组比较,缄默症儿童的平均智商较低,言语与操作智商之差距较大,语言发展或动作发展较慢,排泄控制发展迟滞者较多,学业成就较低,刚入学时汉语听讲能力较差,害怕让别人听到自己的声音,这类小孩有一些特质,包括:害羞、胆小、过度敏感、焦虑、害怕、过度黏人、缺乏自信、较多受到同学排斥。 由于患者较少合并偏差行为,在教室内安静,在家中可与家人交谈,许多缄默症儿童被认为只是个性较害羞内向、能力较差、较一般孩子成熟慢而已,长大自然就会改善。部分患者在家中常会发脾气,出现对立违抗行为,与在外的表现完全不同。固执与依赖的特性也常在案例的报告中被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