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早发育(性早熟)下篇
5. 诊断了性早熟是否都需要打针抑制发育?
女孩在8岁前,男孩在9岁前出现了第二性征,并不意味着都需要打针抑制发育,即皮下注射GnRHa类似物。通常出现了第二性征后,医生会评估其身高的水平、是否有身高的突增,做激素的检测、骨龄的检测和性腺的评估(即子宫、卵巢、睾丸的彩超)。当骨龄明显超过了年龄,根据骨龄预测成年终身高明显低于正常人群(女孩小于150cm,男孩低于160cm),或者根据你的骨龄结合目前的身高预测成年后的终身高低于遗传身高(父母遗传的身高),或者根据处于青春的中后期,当前的身高不足等情况下,会建议打针抑制发育,一般每4周皮下注射一次。很多时候,孩子在就诊的时候身高不矮,乳房也才刚开始发育(II期),骨龄的超前还不是很明显,会首先选择观察处理,而非药物干预。但需注意的是每个人青春期的发育都不是匀速的,有些人进展的很慢,4-5年才出现月经初潮,但有些人进展的很快,1年左右即可出现月经初潮,目前的技术水平尚不足以完全准确的在青春期开始阶段区分哪些是快进展型哪些是慢进展型,所以对于性早熟或青春期提前的儿童,不管有无药物干预,我们都强调定期随访,需要每半年左右复诊(个别情况下每3个月),以便排除快进展青春期、造成骨龄突增,影响最终身高。
6.为什么有些时候联合使用生长激素促进生长?
通常来说打针抑制发育需要连续使用2年以上才能获得比较好的效果,但在打针抑制骨龄进展的同时,也会造成身高增长的减速,我们治疗目的在于让孩子尽量晚的进入青春期,通过更长时间的青春前期来弥补每年身高增长减速造成的损失,实现成年身高获益的最终目标。但如果打针抑制发育后生长减速过于明显或性早熟开始治疗的年龄过大,比如有部分儿童就诊时已经来月经了,骨龄甚至都在12岁以上,这时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单纯的打抑制发育的针起作用,为了更好的疗效,通常会联合使用生长激素促进生长,这时一种补救的策略。当然需要临床医生综合评估其疗效、副作用、经济费用等因素,不可滥用。
7. 抑制发育的针是否有副作用?
总体而言抑制发育的针,即皮下注射GnRHa类似物(常用的有亮丙瑞林和曲普瑞林),其安全性良好。常见的副作用主要是局部注射的并发症,如注射部位的红肿、疼痛,这些可以通过改善注射手法和针具在很大程度上规避。部分孩子在首次注射后出现阴道流血,专业上称为“点火效应”,不必紧张,在1-2次后即可自行消失。目前家长主要关心的还是这类药物会不会增加肿瘤的发病率和影响生生育功能,有大量严谨的证据表明,并不会增加肿瘤的发病率和影响儿童生育功能。但在本身有肿瘤病史的儿童和有明显肿瘤倾向的儿童中仍不建议使用,所以在每个拟使用此类药物的儿童均需要筛查潜在肿瘤的可能。
8. 打了抑制发育的针是否就万事大吉了?
答案是否定的!打针之后的定期复诊是保证最大疗效的基本条件,同时要需要饮食、运动、睡眠、心理等多方面辅助配合。一般而言,打抑制发育的针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生长减速,但打针目的是尽量延长青春期发育前的生长年限,用时间去换取长高的空间,从而改善孩子成年期的升高。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药物抑制发育的作用和生长减速间取得一个相对的平衡,即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同时监测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罕见辅作用,督促儿童忌口、运动、睡眠等依从性。
9. 早发育的儿童需要如何随访?
定期的随访是保证疗效最大化的基本条件。对于打针治疗的性早熟儿童通常需要每3个月左右复诊,复诊的内容包括儿童身高、体重、第二性征、激素水平的检测、骨龄、妇科彩超等;采取观察治疗的性早熟儿童也需要每3-6个月复诊,重点在于排除有无青春期进展加速,损害成年身高。当然家长居家的自行监测也是十分重要,监测的内容包括每个月同一个同一时间段同一个仪器测量身高、体重,观察第二性征的变化(见附录),有无月经来潮,平时的饮食控制、睡眠、心理状态等。
附录:女性第二性征tanner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