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
腹痛,中医病名。是临床常病证之一,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以脏腑气机不利,脏腑失养,经脉气血阻滞,不通则痛为基本病机,以寒热虚实为辨证纲领。病位在腹,病变脏腑涉及肝、胆、脾、肾、膀胱、大小肠等。临床应根据不同证候,分辨寒热的轻重,虚实的多少,气血的深浅,以“通”为治则,实则攻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滞者通之,随病机兼夹变化,或寒热并用,或攻补兼施,灵活遣方用药。腹痛 名词解释
腹痛是指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症状的病证。
腹痛 历史沿革
?腹痛
、《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并认为腹痛由寒、热邪气客于胃肠引起。
2、《金匮要略》对腹痛的辨证论治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3、《诸病源候论》始将腹痛独立辨证,对其病因、证候进行详细表述,“凡腹急痛,此里之有病。”“由腑藏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膜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
4、金元时期李东垣《医学发明?泻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篇,明确提出了“痛则不通”的病理学说,并在治疗上确立了“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矣”的治疗大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5、王清任、唐荣川对腹痛有进一步的认识,唐氏在《血证论》中曰“血家腹痛,多是瘀血”。指出瘀血在中焦,可用血府逐瘀汤;瘀血在下焦,应以膈下逐瘀汤治疗。对腹痛辩证论治提出新的见解。
腹痛 与西医病
内科腹痛常见于西医学的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肠粘连、肠系膜和腹膜病变、腹型过敏性紫癜、泌尿系结石、急慢性胰腺炎、肠道寄生虫等以腹痛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照本节内容辩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