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道的解剖和生理方面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说明泪道疾病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需要一些调整和补充。
1泪道的生理作用是引流泪液,汇集在泪湖的泪液经过泪点→泪小管→泪总管→泪囊→鼻泪管,最后进入鼻腔。这提示泪道阻塞性疾病患者点眼药水和普通眼病的点药水的方法不能一样,应该是“一洗二按三拨四点”。
2研究表明泪道内存在多个生理瓣膜,可以防止泪水逆流。做过泪道置管等泪道手术的部分患者泪道瓣膜功能减退,所以手术以后擤鼻时要用手指按住泪囊区,防止泪液、气体和鼻腔分泌物上窜,为了促进泪液通过泪道引流向鼻腔,应让患者做“闭嘴捏鼻轻吸气”动作。
3上下泪点正常应向后对着眼球贴于球结膜,便于泪液能被吸入。所以,置入硬膜外麻醉导管作为泪道支架管,容易引起泪点的外翻和撕裂,临床上已经逐步淘汰。
4泪小管分垂直部和水平部,睁眼时上泪小管向内下方走行,上泪小管向内上方走行。泪小管的解剖特点提示正确的泪道探查冲洗的操作为“一直二平三拉四进五触六退七推八出”。
5泪小管周围围绕有轮匝肌纤维,收缩时不仅起到括约作用,还牵引泪点向内,使之与泪湖接触,这在泪泵机制中起到较重要的作用。提示临床对泪小管撕裂伤要尽量修复,不要随意做泪小管切开手术,如果不得已做了泪小管的切开,也要尽量修复。
6下泪小管在泪液引流中处于优势地位。医疗操作中应该尽量不要损伤下泪点和泪小管,泪道冲洗、探查或疏通,宜尽量通过上泪点和上泪小管进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