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惊厥如何规范处理之二
辅助检查有针对性地选择血、尿、便一般检查,血液生化(钙、磷、镁、钾、钠、氯、糖)及必要的特殊检查。疑颅内感染、出血等疾病者,惊厥停止后进行脑脊液检查,脑电图检查有助于癫痫的诊断和分型,B超、CT及核磁共振可显示脑部有无器质性病变。
病因判断
①感染性疾病:包括颅内感染(如各种脑炎、脑膜炎等)和颅外感染(如热性惊厥、中毒性脑病、新生儿破伤风等)。
②非感染性疾病:包括颅内疾病(如原发性癫痫、颅脑损伤等)和颅外疾病(如低钙、低镁血症等代谢紊乱,维生素B1、B6缺乏症或依赖症等)。
不同年龄期惊厥发生的原因差异
新生儿多见缺血缺氧性脑病、颅内出血、化脓性脑膜炎、低钙血症、低血糖、先天性脑发育畸形、破伤风和高胆红素脑病等;婴幼儿多见高热惊厥、化脓性脑膜炎、低钙血症、婴儿痉挛症等;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多见癫痫、颅内感染、中毒性脑病、接触有毒物质中毒等。
不同季节惊厥的原因也不尽相同
发生于冬春季的伴发热的惊厥多见于呼吸道感染引起的高热惊厥、中毒性脑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不伴发热惊厥多见于低钙血症、一氧化碳中毒;夏秋季的伴发热惊厥多见于中毒性细菌性痢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不伴发热惊厥多见于低血糖等。
救治
一般治疗与护理
置患儿于平卧位,头后仰偏向一侧,松解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口、鼻、咽、喉部分泌物,防止吸入、窒息。保持安静,避免呼叫、拍打、搬动等不必要的刺激,减轻发作。加强看护,防止坠床、碰击损伤,牙关紧闭者应用开口器,防止舌咬伤等。惊厥持续时间长、缺氧症状明显者,及时供氧。
及时控制惊厥,避免脑损伤
临床医生在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作出惊厥的症状诊断后,须立即进行急救处理以控制惊厥,避免脑损伤或遗留严重后遗症。
药物止惊
针刺2—3 min之内不能止惊者应用药物止惊。选用的药物及具体给药方法如下。
地西泮
地西泮又称安定,作用快、作用持续时间短,是控制惊厥的首选药物。剂量为每次0.25—0.5 mg/kg(最大量10 mg),静脉注射,速度为1—2 mg/min;必要时15—20 min后重复1次,24 h内可重复应用2—4次。应密切观察呼吸、心率和血压变化。
苯巴比妥钠
苯巴比妥钠肌内注射吸收缓慢,但作用维持时间长,适用于地西泮首次控制后、频繁发作的惊厥。剂量每次8—10 mg/kg,肌内注射,必要时4 h后重复应用1次。
10%水合氯醛
每次0.5—0.6 mL/kg,胃管给药,或稀释为5%的溶液保留灌肠。
苯妥英钠
适用于惊厥持续状态、地西泮治疗无效者。首次剂量10 mg/kg,溶于生理盐水,以0.5—1.0 mg/(kg?min)的速度缓慢静脉注射,同时监测血压和心电图。如惊厥未能控制,15 min后再用5 mg/kg,必要时15 min后重复5 mg/kg,全日总量25 mg/kg,24 h后给予维持量5 mg/(kg?d)。
病因及对症治疗
抗生素控制感染,物理或药物降温,纠正低血糖、电解质代谢紊乱,静脉注射维生素B6,抗癫痫,降低颅内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