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穿刺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应用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按病因分有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疾病。中枢神经系统对各种病原体的侵犯有较强的抵抗力,但是脑和脊髓一旦受到感染则后果非常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多表现在脑脊液中,因此脑脊液检查尤为重要,不仅可以为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提供帮助,而且在鉴别诊断、病情监测、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方面有很高的临床价值。【适应证】1.诊断性穿刺:①取脑脊液作常规、生化、细胞学、病原学、免疫学等项检查以助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②测量颅内压或动力学试验以明确颅内压高低及脊髓腔通畅情况。③反复穿刺检查脑脊液对比各项化验的动态变化以助病情、预后的判断及指导治疗。2.治疗性穿刺:①选用治疗药物(抗生素、激素等)以治疗相应疾病。②依病情可注入液体或放出脑脊液以维持、调整颅内压平衡或引流有刺激性的脑脊液以改善症状。【禁忌证】颅内压升高伴有明显的视乳头水肿者和或有脑疝先兆者。如因诊治需要,应于术前脱水,并按颅高压操作实施穿刺术(穿刺针宜细,缓慢放出少量脑脊液),术后平卧并密切观察意识、瞳孔、呼吸、血压、脉搏变化,必要时可再行脱水治疗。穿刺部位有化脓性感染灶或脊柱结核者,脊髓压迫症的脊髓功能已处于即将丧失的临界状态者。血液系统疾病有出血倾向者、使用肝素等药物导致的出血倾向者,以及血小板<50,000/mm3者。开放性颅脑损伤者。休克、衰竭或濒危状态以及后颅窝有占位性病变或伴有脑干症状者。
【并发症】1.腰穿后头痛,低颅压综合征2.出血3.感染4.脑疝
【方法】1.体位:合适的体位是腰穿成败的关键。患者侧卧于硬板床上,背部与床面垂直,头向前胸屈曲,两手抱膝紧贴腹部,使躯干成弓形;或由助手在术者对面用一手挽患者头部,另手挽双腘窝处并用力抱紧,使脊柱尽量后凸以增宽椎间隙,便于进针。特殊情况下亦可取坐位进行穿刺,患者前躬,双臂交叉置于椅背上,使脊柱明显后凸。 2.确定穿刺点:双侧髂棘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会处为第4腰椎棘突,一般取第3-4腰椎棘突间隙为穿刺点,有时也可在上一或下一腰椎棘突间隙进行。 3.常规消毒皮肤,范围为穿刺点周围15cm,然后戴无菌橡皮手套、盖洞巾,用2%利多卡因自皮肤到椎间韧带作局部麻醉,应先打皮丘,然后逐层进针,每次进针后必须先回抽确定无回血后方可注射利多卡因。 4.术者用左手食指和拇指二指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以垂直背部的方向缓慢刺入,针尖稍斜向头部、针体偏向臀部,针尖的斜面与躯干纵轴平行,儿童约2-4cm。当针头穿过韧带与硬脑膜时,有阻力突然消失落空感,将针芯慢慢抽出(以防脑脊液迅速流出,造成脑疝),见脑脊液流出告成功。若无脑脊液滴出,可捻转针头,调整方向或更换间隙按上述步骤再行穿刺。 5.测压:穿刺成功后,立即接上测压装置测初压,并视需要行动力学检查。正常侧卧位脑脊液压力为70-180mmH2O。6. .收集标本:撤去测压管,收集脑脊液2-5ml送检;如需作培养时,应作无菌操作法留标本。临床可疑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脱髓鞘疾病、变性病患儿的脑脊液标本采集,离心、染色,脑脊液细胞学分类、染色和肿瘤细胞查找。若脑脊液滴速过快,应将针芯部分插回穿刺针,调整脑脊液的滴速。 7.结束穿刺:术毕,将针芯插入后一起拔出穿刺针,覆盖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8.术后注意事项:去枕仰卧4-6小时,多饮盐开水,以免引起术后低颅压头痛。
【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常规检查:包括颜色检查、透明度检查、细胞计数、蛋白定性试验、葡萄糖半定量试验、细菌及寄生虫检查、细胞分类、脑脊液白细胞总数。
脑脊液生化检查:包括蛋白定量、葡萄糖定量、氯化物测定、脑脊液酶学测定、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测定。
脑脊液压力测定:[正常参考值] 病人取测卧位时测定:成人:0.69-1.97kPa;儿童:0.69-1.96kPa; 婴儿:0.29-0.78kPa。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正常白细胞数在0.01?109个/L以下(早产儿及新生儿在0.03?109个/L以内),但多核白血球不应超过5个,主要为小、中淋巴细胞。当脑膜有刺激性或炎性病变时,脑脊液的白血球计数即可增多。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病变时,有多核或单核细胞的不同程度的增高;各种脑部肿瘤特别是临近脑膜、脑室或恶性者,也有白血球的增多。
使用特殊的脑脊液细胞离心沉淀器,将浓集于玻片上的细胞给以各种染色,还可细致观察到细胞的形态改变,大大提高了诊断效果,如嗜伊红细胞增高提示有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病;内有含铁血黄素的吞噬细胞提示脑脊液中有陈旧出血等。此外,还可直接观察到肿瘤细胞和寄生虫卵等,以及对细胞进行免疫功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