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肠系膜淋巴结炎,这 4 个问题不可不知
腹痛是儿科门诊的常见症状之一,多位于脐周或接近脐周,因此,腹部 B 超是儿科医生常用的辅助检查。当 B 超结果显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时,肠系膜淋巴结炎就成了最常用的诊断,经过抗感染治疗(大多是抗菌药物)后大部分患儿症状缓解(少部分患儿会因腹痛未缓解再次就诊)。
看似合理的诊治经历其实却暗藏很多问题,下面这 4 个问题不可不知。
1. 仅凭腹部 B 超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并不可靠
单凭腹部 B 超报告结果,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可能会存在过度诊断与一定程度的误诊。大部分情况下,虽然存在过度诊断的可能,但患儿经过口服抗菌药物治疗会好转,为什么呢?
因为大部分腹痛可能都不是器质性疾病引起,具有自限性。淋巴结肿大原因部分是生理性的,部分是反应性的。也就是说,腹痛好转与口服抗菌药物可能并没有因果关系,而是伴随关系。
但这种依据 B 超诊断的情况却给临床医生造成一种假象:治疗有效,诊断正确。然而,过度诊断有带来误诊风险的可能,临床上阑尾炎、肠套叠、淋巴瘤、肠结核等误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病例时有发生 [1, 2]。
2.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 B 超影像诊断尚无统一标准
鉴于可能存在的问题,如何依据腹部 B 超结果诊断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呢?实际上,目前关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 B 超影像诊断尚无统一的标准。
有医生认为淋巴结长轴 ≥ 10 mm 为淋巴结肿大;有医生认为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 3 个以上淋巴结短轴 ≥ 5 mm 可诊断淋巴结肿大;也有医生认为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 3 个以上淋巴结短轴 ≥ 8 mm 考虑淋巴结肿大。
目前国内多数学者认为 [3]在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显示 2 个以上淋巴结,最大淋巴结长径>10 mm,短径>5 mm,长径/短径>2 可以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实际上,目前临床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诊断标准似乎也并不统一,不同医院、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医院的不同医生判断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标准也可能不尽相同,由此导致诊断混乱的情况并不少见。
3.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常见病因
临床医生必须要知道的是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与肠系膜淋巴结炎不是同一概念,实际工作中不能混用。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常见于:
淋巴系统增殖高峰期,如学龄儿童;
外界刺激如食物过敏、食物不耐受以及内分泌因素;
肠道淋巴系统对外来微生物及毒素等物质的反应性增生 [4];
也可见于肠道及肠道外疾病,如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炎症性肠病、阑尾炎、肠套叠、过敏性紫癜、肠系膜淋巴结结核、肠道肿瘤、肠道外临近器官的感染、炎症等等 [4, 5]。
因此,B 超诊断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必须要结合患儿临床资料作出正确解读才有临床意义,部分患儿可能是生理性或反应性增生,只有少数是病理性。
4. 诊断要 B 超影像结合临床,注意鉴别诊断
腹部 B 超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需符合以下几点 [5]:
患儿有上呼吸道或肠道感染前驱病史,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
有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症状(发热、腹痛、恶心呕吐等),腹痛以脐周与右下腹为主,部位不固定,无固定压痛;
腹部 B 超检查符合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标准;
尽量排除其他引起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疾病。
5. 小结
(1)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常用标准: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显示 2 个以上淋巴结,最大淋巴结长径>10 mm,短径>5 mm,长径/短径>2;
(2)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原因有生理性的、有反应性的,有病理性的,临床上需要区别对待;
(3)腹部 B 超是目前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检查,但其报告结果需要结合临床资料作出正确解读,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肠系膜淋巴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