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骨科新技术 Ilizarov骨搬运术治疗先天性胫骨假关节
Ilizarov骨搬运术治疗先天性胫骨假关节2014年底,漳州市中医院小儿骨科为1例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患儿成功实施了Ilizarov外架骨搬运术。该患儿长期于我院小儿骨科门诊治疗及随访,病史完整,如下所述:女性,2012年01月02日出生,足月,顺产。无其他疾病史,无家族遗传病史,父母家族中均无类似发病。于出生4个月时发现右侧小腿中下段弯曲畸形,3年间曾先后两次因平地跌伤致疼痛、行走困难,行管型石膏固定后缓解。平素可徒步行走、玩耍,甚至奔跑、跳跃。近1年来,右小腿弯曲畸形逐渐加大,步态异常越发严重,疼痛发作次数较以往明显增多,遂再次就诊。
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最早于1709年由 Hatzoecher 首先描述,为罕见病,发病率约为1/14万~1/19万。目前医学界尚无法清楚阐明该病的病因病机,诸如神经纤维瘤学说、神经通路学说、骨膜环形缩窄学说等,均仅能在病理生理上作出部分解释。该病可理解为一种“特发性节段性胫骨发育不良”。患儿出生时往往无明显畸形,初次发现的异常通常是胫骨中下段的弯曲。学步后便发生病理性骨折,骨折不能愈合致假关节形成;平素可无明显疼痛,尚能行走,但随年龄增长,畸形与疼痛逐渐加重。X线影像亦呈进行性加重的表现:初见胫骨中下1/3前弯,骨折后假关节形成;两断端出现纤维囊性变,骨端变细呈锥形(沙漏样变),骨端硬化,髓腔闭锁,骨皮质变薄。
该病是小儿骨科公认的最难治疗的疾病之一。在假关节形成之前,任何矫形内固定手术都应被视为禁忌。目前临床已基本形成共识:彻底清理病灶是必要的。为了尽量使骨愈合区外移至病灶外,要求切除假关节上、下至少2.5 cm的硬化骨、增生的骨膜及周围软组织,直达新鲜出血的创面,打通髓腔。因此,如何处理大段骨缺损成为另一难题。既往的方法无论是填塞植骨还是异体骨板,均存在一定的失败率。近年来流行的带血管蒂腓骨移植术需要显微外科的参与,技术难度高,很难在临床得到普及。使用Ilizarov外架治疗该病有一定的优势:对局部血运及组织破坏少,为后续治疗留有余地;可根据需要多次实施断端加压、多方位力线矫正、骨延长、骨搬运等,而且可以多种手段相结合。我们实施的骨搬运术是Ilizarov技术的三大贡献之一,对大段骨缺损治疗往往有神奇的效果。此例患儿手术成功后将接受我院小儿骨科的长期跟踪随访,相关情况将给予后续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