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抽动症,你知道多少?
走出误区,重新认识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 是以某种形式的不随意、快速、重复的非节律运动或/和无明显目的、突发性发声抽动为特点的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抽动具有不可克制的体验,但通常可自我控制一段时间,且因紧张而加重,在睡眠时消失。常伴有强迫、冲动及多动等行为和情绪障碍。抽动障碍首先由www.yihu.com (1825) 和Georges Gillesde la Tourette (1885) 描述。60年代以前一直视为原因不明、罕见、可自愈性疾病。我国曾有“抽动-秽语综合症、习惯性痉挛”等描述。然而,近30余年来,人们对抽动障碍的认识发生了戏剧性变化,特别是90年代以来,普遍认为抽动障碍非常多见,是一种由遗传缺陷和不良环境因素所致的神经精神发育障碍。症状从轻至重,复杂多变,不仅表现为抽动,而且有多种情绪和行为异常。但我国医学界对此病认识仍很混乱,把这些儿童的表现当成“坏毛病”、“沙眼”、“结膜炎”、“咽炎”等现象极为普遍;即使能识别者也常因持有“可自愈性”的观点而延误治疗。据调查,治疗延误或诊疗混乱者占75%,诊断延误时间平均为3年。错误的观念不但延误了治疗,还给儿童心身带来严重伤害。所以,更新观念是当务之急。
抽动障碍并不少见 有研究表明,抽动障碍实际上非常多见,其患病率达0.05%~3%。10多年来增加数倍,已成为儿童精神科和小儿神经科的一种常见病。
抽动障碍自愈倾向减低。 多年来,许多医生认为抽动障碍是一种可自愈性疾病,不必采用特殊治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许多病人症状迁延,治疗困难,甚至导致为终身疾患。一项由22个国家参加的对3500名抽动-秽语综合症(TS)病人的综合研究中,在接受治疗的情况下,19.4%的病人16岁以后仍然症状明显,没有自愈性的报道。据分析,自愈性的概念主要是以偏盖全所致。许多人将暂时性抽动障碍(病程不超过1年)与慢性抽动障碍和抽动秽语综合症混为一谈,所以得出错误结论。因此,掌握最新诊断和分类标准至关重要。
抽动障碍的分类
1 、一过性抽动障碍:又称习惯性痉挛,暂时性抽动。是最常见的一种抽动类型。男童为多。以单纯性或一过性肌肉抽动为特症,一般以眼肌、面肌和颈部肌肉抽动最为多见。病期至少持续2周,但不超过1年。
2 、慢性运动或和发声抽动障碍:表现为简单或复杂的运动抽动(某些肌群的抽动)或发声抽动,但运动和发声抽动两种症状不同时存在,一般以运动抽动为多见。症状往往持久、刻板不变,病程至少持续1年以上,有些患者症状甚至可持续终生。
3 、发声和多种运动联合抽动:又称抽动秽语综合症、Tourette 综合症。其特点是在抽动的同时伴有发音肌群的抽动,发出有意义或无意义的声音,经常说出污秽骂人的话,病人为此很痛苦。本综合症还常伴有模仿动作、模仿言语、重复言语、强迫动作或猥亵行为。
抽动障碍的精神症状突出 。抽动障碍症状从轻到重,复杂多变,不只表现为抽动,而有多种情绪和行为问题。常导致自身心理困扰并影响他人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据调查,慢性抽动障碍和抽动秽语综合症中,60%合并多动症、59%合并强迫症、15%有品行障碍、23%学习困难、20%心境障碍、18%伴有焦虑、14%有自伤、20%社会技能有问题、25%有睡眠问题、37%脾气控制困难。因此,抽动障碍患者虽然多去小儿神经内科,但无论是国际疾病分类,还是中国疾病分类均将抽动障碍划分在精神科。
难治性病例增多 。 难治性抽动障碍,是近些年来逐渐形成新概念。用于描述经过常规药物(泰必利、氟哌啶醇及安定类药物) 治疗效果不好,病程迁延不愈的病人。在北京安定医院门诊抽动障碍病例中,难治性占68 %,多是到处诊治无效而转诊者。其特点是症状严重和多肌群抽动,合并精神症状者多(其中多动占64%、行为问题占54%、脾气控制问题占52%、强迫障碍占31%、睡眠障碍22%、情绪障碍占20%)。崔永华,郑毅(2005)对比研究了难治性和普通TS病人。发现难治性TS具有以下一般临床特症:发病年龄较小,平均(5.12?2.81)岁;病前有社会心理学诱因者较多,占53.1%;病程较长;以颜面部为首发部位者所占比例较低,而合并发声障碍者所占比例较高;母孕期异常、围产期异常、非母乳喂养、有脑外伤、昏迷史者所占比例较高;在发育过程中有较多的发育问题;81.2 %的患者家庭教养方式不良,71.9 %的患者社会功能中度以上损害。难治性病例多与诊断和治疗延误有关(占75 %),诊断延误时间平均为3年。所以,抽动障碍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