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不停地眨眼、清嗓、歪嘴、耸肩、甩头、摇头…是故意的吗?
抽动障碍的基本知识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通常称为“抽动症”,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具有明显遗传倾向的神经精神性疾病,目前有人称之为神经行为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部位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并可伴有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强迫性动作和思维或其他行为症状。抽动障碍病程不一,可呈短暂性的或慢性的,甚至为持续终身。抽动通常以眼部、面部或头部的运动抽动为首发症状,而后向颈、肩、肢体或躯干发展,常由简单发展到复杂。以眼部抽动为首发症状者占38%-59%,发声抽动为首发症状者占12%-37%。各种形式的抽动可受意志控制片刻,在睡眠时消失,而在情绪紧张、激动或疲劳时加重。
【分型】
根据涉及的肌群范围、特征性和严重性可分为简单性运动抽动和复杂性运动抽动。发声性抽动亦可分为简单性发声抽动和复杂性发声抽动。按抽动障碍的病程不一,可为短暂性,也可为长期性。
抽动障碍按临床特征和病程特征,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短暂性抽动障碍
2、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
3、发声和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
【病因】
尚未明确,一般认为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抽动障碍有家族聚集性,故认为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2、躯体因素:起始往往由于局部激惹而产生抽动。如眼结膜炎或倒睫刺激引起眨眼。
3、社会心理因素:儿童由于家庭生活事件影响,抽动成为心理应激的一种表现。
4、器质性因素:围生期损害可能与本症有关。
5、药源性因素:某些药物如中枢神经兴奋剂、抗精神病药等,长期服用可能产生抽动的副反应。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一、短暂性抽动障碍
又称为习惯性痉挛、一过性抽动障碍、暂时性抽动,是抽动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多见于4~7岁的儿童。多表现为一过性的、简单性的运动抽动,少数也可表现为刻板的、单纯性的发声抽动。病程至少持续2周,但不超过1年。由于抽动的症状较轻,部位较局限,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较小,所以通常容易被忽视。据国内报道,本病的患病率为1%~7%,以男孩多见。
本症的主要临床症状大多表现为简单性的运动抽动为首发症状,一般以眼肌、面肌和颈部肌肉抽动最为多见,常见表现为反复眨眼、挤眉弄眼、努嘴、弄鼻、摇头、歪颈、斜视、耸肩、张口等。也有少数病儿以简单性发声抽动为首发症状,表现为刻板、重复地哼声、清嗓音、咳嗽声等。上述症状常常无目的性、具有突然、快速、重复交替出现的特点,可受意志控制数分钟至数小时。抽动症状此起彼伏,部位多变。在数周或数月内抽动症状波动或部位转移。抽动的症状和频率严重程度不一,通常对病儿的学习和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通常无异常发现。病程持续至少2周,但不超过1年。
CCMD-3和DSM-Ⅳ有关短暂性抽动障碍的诊断标准大致相同,CCMD-3的诊断标准:
⑴有单个或多个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常表现为眨眼、扮鬼脸或头部抽动等简单抽动;
⑵抽动天天发生,1天多次,至少已持续2周,但不超过12 个月。某些患儿的抽动只有单次发作,另一些可在数月内交替发作;
⑶18岁以前起病,以4~7岁儿童最为常见;
⑷不是由于Tourette综合症、小舞蹈病、药物或神经系统其他疾病所致。
二、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
表现为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但运动抽动与发声抽动两种症状不同时存在,病程长,超过1年以上,有些患者可持续终生。抽动形式可以是简单性的,也可是复杂性的。抽动部位可以是单一部位的,也可是多部位的。一般以面肌、眼肌抽动常见,慢性的发声抽动也较常见,如反复的清嗓音、哼声等。多见于成人,但可发生于儿童少年期。发生率约为1%~2%。
CCMD-3和DSM-Ⅳ有关慢性抽动障碍的诊断标准大致相同,CCMD-3的诊断标准:
⑴不自主运动抽动或发声,可以不同时存在,常1天发生多次,可每天或简断出现;
⑵1年中没有持续2个月以上的缓解期;
⑶18岁以前起病,至少已持续1年;
⑷不是由于Tourette综合症、小舞蹈病、药物或神经系统其他疾病所致。
三、发声和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
又称为抽动-秽语综合症、Tourette综合症(TS)、多发性抽动症等。本症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性疾病,病因尚未明确,以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抽动,伴发声抽动为临床特征,可伴有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强迫性动作和思维或其他行为症状或精神障碍。可不同程度地干扰和损害儿童的认知功能,影响社会适应能力。多起病于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少数可持续终生。
患病率在0.05%~0.1%之间,男性的患病率较女性高,男女之比为3:1~5:1。大多起病于2~15岁,平均为7岁。近年来,TS的发病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可能与对本病的认识提高、以及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有关。
临床表现:
1、运动性抽动。抽动形式可以是简单性的,也可以是复杂性的。通常从头面肌肉的抽动开始,逐渐转向肩颈部、四肢、躯干部的肌肉抽动。可表现为眨眼、 摇头、弄鼻、皱眉、努嘴、斜眼、点头、仰头、伸舌、舔嘴唇、张口、耸肩、斜颈、摇头、挺腹、搓手、握拳、甩手、举臂、踢腿、伸腿、踮脚、蹬足、挺胸、收腹、扭腰等;也可以表现为做“鬼脸”、模仿行为、猥亵行为以及其他复杂、古怪的行为。
2、发声性抽动。通常出现较晚。既可以是简单性的发声抽动,也可以是复杂性的发声抽动。通常表现为反复发出似动物的叫声、哼声、清嗓音、吸鼻、吐痰声、咳嗽声等,也可表现为重复语言或无意义语言、模仿语言、秽语。发声性抽动与运动性抽动同时存在,是TS的特征。
3、感觉性抽动 :通常发生在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之前,患者感觉身体局部有不适感,如压迫感、痒感、热感、冷感或其他不适感,也可以是一种非局限的、无特征性的感觉,如冲动、焦虑或其他精神感觉。
近年来,随着对TS深入的研究,人们对TS共患病的认识也逐渐提高,共患病的存在不仅增加了疾病的复杂性和严重性,同时也是影响TS 疗效的主要原因。常见的共患病有:强迫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学习困难(LD)、情绪障碍、睡眠障碍等。
CCMD-3的诊断标准:
症状标准:表现为多种运动抽动和一种或多种发声抽动,多为复杂性抽动,二者多同时出现。抽动可在短时间内受意志控制,在应激下加剧,睡眠时消失。
严重标准:常生活和社交功能明显受损,患儿感到十分痛苦和烦恼。
病程标准:18岁前起病,症状可延续至成年,抽动几乎天天发生,1天多次,至少已持续1年以上,或间断发生,且1年中症状缓解不超过2个月。
诊断时还需与风湿性舞蹈病、Huntington 舞蹈症、肝豆状核变性、肌阵挛、迟发性的运动障碍、癔症和儿童精神分裂症等进行鉴别。
【治疗】
一、短暂性抽动障碍:一般预后良好,大多数可自行好转。对于抽动症状轻微,对社交、学习功能干扰少者无须特殊治疗。抽动症状较明显者,可给予药物治疗。同时应教育家长避免过度关注孩子的抽动症状,可采用忽略的态度和开放的心态。注意培养和维护孩子的身心健康,避免过度紧张和其他过重的精神负担,以利于病情恢复。
二、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一般无须治疗,尤其是对于症状已持久固定不变,已形成习惯的成人,如清嗓音或眨眼,对日常生活、学习或工作并无影响者,一般不需治疗。
三、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
1、药物治疗 对于症状严重、影响到儿童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单纯的心理行为治疗无效者,应及早到有资质的专科医师进行诊疗。
2、心理行为治疗
轻重不同的抽动症状可干扰和影响儿童和家庭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而且患儿的抽动症状也常常易受精神压力、情绪波动或学习负担过重等因素影响而加重,所以心理行为治疗也是TS治疗的重要方法,尤其是对于暂时性抽动症、轻度的慢性抽动症患儿,心理行为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对患儿进行支持性的心理咨询、对家长进行支持指导和行为治疗三个方面。通过对患儿的支持性心理咨询,帮助儿童对自己的疾病有一定了解,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正确处理与同伴的关系,正确面对同伴的讥讽和嘲笑,正确处理学习问题。通过对家长(老师)的咨询,帮助家长(老师)理解疾病的性质和特征,说明是病,而不是调皮,缓解和消除家长的担心和焦虑,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合作,避免过度关注孩子的抽动症状,耐心教育、合理安排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可进行行为治疗,采用松弛训练、习惯反转训练和自我监控训练等方法有助于减轻TS的抽动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