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皮肤科的研究新发现



一、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在特应性皮炎(AD)诊断的“中国标准”,该标准包括3条:①病程>6个月的对称性湿疹;②特应性个人史和(或)家族史;③血清总IgE升高和(或)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和(或)过敏原阳性(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2级或2级以上阳性),第1条加上第2条或第3条即可诊断,该标准引起了国内外皮肤科界的广泛关注。

在AD的发病机制研究方面,柳小婧等发现外用四环素可减轻AD样小鼠的炎症表现。

李华国等发现,利多卡因可通过Smad3/TGF⁃β信号通路促进Treg细胞的分化,为利多卡因静脉滴注治疗AD提供了理论依据。

田小茵等[4]进行了一项针对22 866例中国住院患者的皮肤药物不良反应的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0.22%,发疹型药疹最为常见,抗感染药物为最常见的致敏药物,肿瘤患者最常出现皮肤药物不良反应。

二、感染性皮肤病

冯晓波等发现了新的病毒重组体(柯萨奇A4和A6重组病毒),该病毒引起了上海地区2012—2013年手足口病的爆发流行。

李久宏等报道了1例罕见的以皮肤多发疼痛性溃疡为表现的恶性梅毒,该病属于损毁性二期梅毒的一种罕见类型,常出现在原发感染后6周到1年之内,或HIV感染早期。

三、银屑病

满孝勇等发现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在人皮肤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中的高表达是银屑病过度增殖的基础之一,针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的抗体治疗,可以显著改善银屑病病情;

治疗方面,吴超等报道了雷公藤多甙和阿维A治疗中重度寻常性银屑病的随机双盲安慰剂临床对照研究,治疗8周时雷公藤多甙和阿维A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刘敏等外用亚油酸-神经酰胺保湿剂可减轻寻常性银屑病的症状,有预防复发或减轻复发程度的效果。

四、自身免疫病

在红斑狼疮的研究方面,赵明等发现IFI44L基因甲基化水平能区分系统性红斑狼疮与健康人及其他自身免疫病,特异性>95%,敏感性>90%,还可应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判断。

靳慧等汇总了沿Blaschko线分布的皮肤型红斑狼疮的临床特征,提出该病为皮肤型红斑狼疮的一种特殊亚型,并首次将其命名为“Blaschko线状狼疮”。张彦等在中国人群中开展系统性红斑狼疮X染色体的Meta分析研究,鉴定出X染色体上系统性红斑狼疮新的易感基因PRPS2,证实了X染色体上的位点和中国人群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风险的相关性。

在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研究方面,王明悦等提出了寻常型天疱疮激素减量方案,认为每年激素逐渐减量50%可以在3 ~ 6年之内治愈寻常型天疱疮。

王瑞等的研究发现,重症肌无力是副肿瘤性天疱疮的常见并发症,是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以外导致呼吸困难的另一原因。

刘冰等检测了37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血清和疱液中抗BP180 IgE自身抗体,发现患者的病情活动度与血清及疱液中BP180 NC16A IgE的滴度无关,血清BP180 NC16A IgE的滴度与疱液中滴度呈正比。

五、皮肤肿瘤

六、皮肤治疗学

冉玉平等[35]报道了口服伊曲康唑成功治疗婴儿血管瘤,通过数月口服伊曲康唑的治疗,患儿的血管瘤明显消退,该治疗方法在2015年欧皮会上受到了国际同行关注。

陈小英等报告了20例胫前黏液性水肿患者经激素封包 局部注射 大功率UVA1照射三联疗法的有效性观察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真皮厚度明显变薄。

颜潇潇等进行了光动力疗法治疗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的研究,通过5次光动力治疗,患者腋下和腹股沟区域的红斑及糜烂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治疗区域在12个月的随访中无复发。

陈斌等的研究表明,黄芪甲苷可以通过促进转化生长因子β/Smad信号抑制以及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来防止光老化皮肤中的胶原减少,因此有可能成为一种对抗光老化的治疗方法。

苏丽娜等对掌跖脓疱病的患者给予每周3次UVA1治疗(80 J/cm2),研究结果显示,通过UVA1治疗,62例患者的PPPASI评分从治疗前的9.4 � 2.8降至1.7 � 1.9,72.6%的患者较治疗前PPPASI评分降低75%,表明UVA1是一种对掌跖脓疱病有效且不良反应较小的治疗方法。

七、罕见病/遗传病

报道了CO2激光在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