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咳嗽

    咳嗽是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根据病程的长短,儿童咳嗽分为急性咳嗽(病程在 2 周以内)、迁延性咳嗽(病程在 2-4 周)和慢性咳嗽(病程超过 4 周)。儿童慢性咳嗽的定义与成人不同(成人病程大于 8 周定义为慢性咳嗽),引起的病因与成人也不尽相同,且随不同年龄段而有所变化。慢性咳嗽的定义是指咳嗽为主要或惟一的临床表现,病程 >4 周、胸部 X 线片未见明显异常者。

     临床诊断儿童慢性咳嗽应充分考虑年龄因素,这是儿童有别于成人的重要特点。引起咳嗽的疾病很多,  

  

不同年龄儿童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

 

儿童慢性咳嗽的主要几种情况

     第一种: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或又称为过敏性(变应性)咳嗽(CA):

CVA 是引起我国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慢性咳嗽的最常见原因。常表现为持续咳嗽>4 周,通常为干咳,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运动、遇冷空气后咳嗽加重,临床上无感染征象或经过较长时间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有过敏性疾病病史,以及过敏性疾病阳性家族史。过敏原检测阳性可辅助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肺通气功能正常,支气管激发试验提示气道高反应性呈阳性;过敏性(变应性)咳嗽肺通气功能正常,支气管激发试验提示气道高反应呈阴性。

     第二种: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pper airway coughsyndrome,UACS):

UACS 是引起儿童尤其是学龄前与学龄期儿童慢性咳嗽第 2 位主要病因 。各种鼻炎、鼻窦炎、慢性咽炎、腭扁桃体和(或)增殖体肥大、鼻息肉等上气道疾病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常表现为持续咳嗽 >4 周,伴有白色泡沫痰(过敏性鼻炎)或黄绿色脓痰(鼻窦炎),咳嗽以晨起或体位变化时为甚,伴有鼻塞、流涕、咽干并有异物感和反复清咽等症状;

     第三种:呼吸道感染后咳嗽(post-infection cough,PIC):PIC 是引起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也是儿童慢性咳嗽病因中诊断修正率最高者。常表现为近期有明确的呼吸道感染病史;咳嗽持续 >4 周,呈刺激性干咳或伴有少许白色黏痰。胸部 X 线片检查无异常或仅显示双肺纹理增多。      

     第四种: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astroesophageal refluxcough,GERC):常表现为阵发。咳嗽也可在进食后加剧;24小时食管下端 pH 监测呈阳性。

     应注意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 先天性呼吸道疾病:主要见于婴幼儿,尤其是 1 岁以内。包括有先天性食管气管瘘、先天性血管畸形压迫气道、喉-气管-支气管软化和(或)狭窄、支气管 -肺囊肿、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胚胎源性纵隔肿瘤等。

    2. 异物吸入:咳嗽是气道异物吸入最常见的症状,明确诊断则应归属特异性咳嗽。异物吸入是儿童尤其是 1-3 岁儿童慢性咳嗽的重要原因。

    3.特定病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多种病原微生物如百日咳杆菌、结核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和衣原体等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也可导致小儿慢性咳嗽,一旦明确诊断,则归属特异性咳嗽。

    4.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PBB):PBB 是引起婴幼儿期和学龄前期儿童特异性慢性咳嗽的病因之一。是指由细菌引起的支气管内膜持续的感染。

    5.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中医辨证

中医将慢性咳嗽称为“顽咳”、“久咳”,儿童慢性咳嗽病变在主要在肺,也与其他脏腑相关,但归根结底是肺之宣肃功能失调,气机不利。中医的病因病机说法较多,大概概况为以下三点:

1、外邪留恋不去:

    中医认为外邪有风寒暑湿燥火,其中外感风邪其性向上,首先侵犯肺气,使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失调而咳嗽。若或夹寒邪、热邪、燥邪、湿邪,留恋不去而致咳嗽久而难愈。

    2、正气不足:

    正气不足常因病邪虽除,但邪气或因药物损伤正气,或因儿童素体不足,如肺脾气虚,肺气阴两虚,肺肾不足等。肺气虚不足,肺之宣肃不能;肺气阴不足肺失濡润,而咳嗽难愈;脾虚运化无力易致痰食积而不化,致咳嗽咳痰难净。

    3、它脏影响

    中医医强调整体观,其它脏腑功能失调,必将影响肺脏抗病与自身修复能力,即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说法。如小儿素有肝阴不足,肝火偏旺,常致痉咳不已;或素体胆胃积热,痰浊中阻者风邪犯肺,清降失司,痰浊上犯,两邪相合,咳嗽反复不愈;若小儿素体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肺又感邪,升降失司,气机不利,则血脉运行更加不畅,肺络瘀阻,必致其抗病能力低下,病理产物清理不力,肺脏病后修复较慢,导致痰瘀互结使咳嗽更难愈。

    儿童慢性咳嗽的处理原则是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病因不明,可进行经验性对症治疗以期达到有效控制;如果治疗后咳嗽症状没有缓解,应重新评估。强调治疗后随访和再评估的重要性,即:观察、等待和随访。镇咳药物不宜应用于婴儿。治疗上可分西医、中医和非药物治疗三种方法,前两者各有优缺点,可取长补短。如西药相对口味好,治疗简单,易于被接受。中药口味不佳、煎药麻烦,对于愿意接受的或者西药效果不好的可选择。

    一、西药:

    1.祛痰药物:慢性咳嗽如伴有痰,应以祛痰为原则,不能单纯止咳,以免加重或导致气道阻塞,可以选用N-乙酰半胱氨酸、盐酸氨溴索、愈创木酚甘油醚、桃金娘油和中成药等。

    2.抗组胺药物:H1受体拮抗剂如氯苯那敏、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可用于治疗UACS。

    3.抗菌药物:明确为细菌或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病原感染的慢性咳嗽者可考虑使用抗菌药物。肺炎支原体或衣原体感染者可选择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包括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其他病原菌感染在初始经验治疗后,如需调整抗生素,应按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4.平喘抗炎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B2受体激动剂、M受体阻断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茶碱等药物。主要用于CVA、EB、过敏性鼻炎等的针对性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2~4周后要再评估。感染后咳嗽一般可自行缓解,对症状严重者可考虑短期使用吸入或口服糖皮质激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或M受体阻断剂。

    5.消化系统药物:主张使用H1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和促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

    6.镇咳药物:慢性咳嗽尤其在未明确病因前不主张使用镇咳药,美国儿科学会警示,可待因禁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咳嗽。异丙嗪(非那根)的镇静作用有可能误导家长,应用该药减少孩子的吵闹而忽视了该药的不良反应,包括烦躁、幻觉、肌张力异常,甚至呼吸暂停、婴儿猝死。不良反应在婴儿中表现明显,WH0(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警告:异丙嗪禁用于2岁以下儿童,禁止作为镇咳药物。

二、中药:中医学治疗“久咳”有大量的文献记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治疗强调从整体进行调治,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一)内服药:主要分型如下

     风邪恋肺

     1、多为经过治疗.热邪大部分已清,风邪独恋所致.部分患者正气已伤。驱邪无力。症状特征:咽痒而咳.白痰或无痰。脉浮弦。治疗多从宣肺达邪入手。治以祛风补肺。止嗽散加味,常加人参、五味子。如夹寒,加细辛、干姜;夹热,加桑白皮、黄芩;夹燥,加麦冬、桑白皮、川贝、太子参。治疗总以祛邪为主,佐以扶正。组方宜宣敛并用,攻补兼施。药量宜轻,因病在上,且病邪为余邪,其势已弱,药力不必过大,恐大则过矣。

     2、痰热蕴肺

    素体脾失健运之人,往往易食积和痰湿内生,若外邪引触,肺失宣降而咳。症状特征:咳嗽,痰黄黏难咯,口干,脉数。方药:定喘汤、清金化痰汤加减。加用青黛、海蛤壳、桑白皮、莱菔子、苏子、紫菀、百部清热止咳化痰。以痰湿为主,可以二陈汤加减治疗,陈皮、半夏燥湿化痰。

     3、肺脾气虚

     邪伤正气,或禀赋不足,肺脾气虚,易反复外感,宣肃失职而发咳嗽。症状特征:易外感,疲乏,纳少,便溏,咳嗽声低气弱,痰稀白,脉弱无力。方药:四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薏苡仁、胆南星、半夏、陈皮等健脾化痰除湿。

     4、阴虚肺躁证

     肺主清肃,性喜柔润,外感热邪损耗肺阴,肺阴不足。症状特征,干咳少痰,痰量少质粘,咽干口燥,或午后潮热,甚或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象细数。方以玄参麦门冬汤或清燥救肺汤加减,以养阴润肺止咳。

(二)穴位敷贴:有效中药研粉做成药饼敷于肺腧穴、大椎穴等穴位可有效缓解咳嗽。

二、非药物治疗

    注意去除或避免诱发、加重咳嗽的因素。

    1.避免接触过敏原、受凉、烟雾的环境[B];

    2.对鼻窦炎可进行鼻腔灌洗、选用减充血药;

    3.体位变化,改变食物性状,少量多餐等对胃食道反流有效;

    4.对气道异物者则应及时取出异物;

    5.药物诱发性咳嗽最好的治疗方法是停药;

   6.对心因性咳嗽则可给予心理疗法;

   7、及时接种疫苗,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和呼吸道感染。

   8、针灸、小儿推拿的应用,6岁以内可借助手法推拿,可用八卦穴、横纹穴等帮助化痰止咳。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