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乳头炎与乳晕炎
乳头乳晕是乳房的“中心”,没有乳头乳晕的乳房是没有“生机”的乳房,甚至不能称之为乳房。正常乳头乳晕复合体,位于乳房前方,乳头一般为黑褐色,圆柱形,突出于乳晕,高约1.5-2cm,宽约1-1.5cm,有15-20个乳导管汇集于乳头根部,乳头表面有4-18个(平均9个)乳导管的开口,称为乳孔。在乳头周围皮肤有一色素较深的环形区域称为乳晕,直径平均4cm,颜色浅褐。乳头和乳晕的皮肤较薄,易于受损而感染。乳头和乳晕无皮下脂肪组织,而有许多螺旋走向和放射状排列的平滑肌纤维,机械刺激或者冷刺激时收缩,乳晕缩小,乳头勃起,变小而硬,称为立乳反射,有利于婴儿吸吮。该区域真皮的生发层内含黑色素细胞较多,皮脂腺、汗腺等附属器也较多,受损伤以后其修复能力极强,能很快恢复原样,而且不留瘢痕。乳头炎(thelitis),顾名思义,是乳头发炎,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该病的特点就是小儿哺乳时乳头部有刀割样痛,乳头表皮的皲裂,长期不愈,逐渐出现乳头表面裂口、糜烂、溃疡等皮肤损伤。发生乳头炎一般是因为婴儿的含接姿势不好造成,此时婴儿吸吮时位于舌和硬腭之间的乳头皮肤受到强力的负压-如果乳汁不容易流出,婴儿会更用力吸吮,来回牵拉乳头,用舌摩擦乳房,乳头顶部出现水疱,这时常常可以自愈,但如果反复损伤,尤其当乳头皮肤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中造成了软化,病变会进展为典型的裂隙,通畅称为乳头皲裂。继续损伤,继之出血或流黄水及表面结痂,如再吸吮,痂脱复结,裂口逐渐扩大。病情发展,在乳晕下形成急性或亚急性蜂窝织炎或乳头局部脓肿,破溃后溢出油脂豆渣样物,如不能排出,则继续发展,甚至引起乳房脓肿。有时母亲乳头发育不良,乳头内陷,婴儿吸吮过猛,咬破乳头等使皮肤破损。如果婴儿口腔有感染,也常会引起此病。
因此,根据疾病发展过程可以有不同类型的表现,这些类型乳头炎可以共同表现在一个乳房上,或者依次发生。如水泡型,裂痕型,糜烂溃疡型,脓肿型,白疱型。其中白疱型是比较特殊类型的乳头炎,由于乳汁粘稠、乳头局部有损伤等原因发生。乳孔被一层“奶皮”覆盖,该处常有疼痛,同时乳汁排出不畅,乳房局部有明显的积奶块。将白疱表面的白膜挑开,再将乳孔内的“奶栓”排出,乳汁会喷射状排出,积奶块随之消失。不过,乳头表面也常因此反复发生“白疱”堵奶,或者发展成乳头溃疡等。
乳晕炎(areolitis)是乳晕区域出现炎症表现,多见乳晕腺的发炎。乳晕上多个突起,是乳晕区特殊的皮脂腺,也叫蒙哥马利腺(Montgomery’s glands),一般有10-15个,环绕在乳头附近,位置表浅,在乳晕处形成小结节样突起。其分泌物具有保护皮肤、润滑乳头及婴儿口唇的作用。妊娠期间,乳晕腺显著增大,导管扩张,皮脂腺分泌增加,乳晕导管容易发生堵塞,该处皮肤较薄,容易损伤和引起激发感染,最后出现多个白色脓头形成脓肿。
预防和治疗乳头炎与乳晕炎,预防比治疗更重要,认识诱发因素也非常重要。良好的卫生和正确的清洁方法很必要,注意妊娠期乳头卫生,保持乳头乳晕清洁,干燥,尽量不要牵拉乳头。如果乳头有干燥、色黑、质硬的结痂,分娩后可以用温水清洗乳头,以植物油润滑乳头,去除表面干燥的分泌物结痂。哺乳时要注意保护乳头,有乳头凹陷者注意乳头清洗。过度肿胀的乳房不易排空且内陷或短小的乳头可能导致婴儿过度用力吸吮。如果一测乳房疼痛,哺乳应该从健侧开始,这样当婴儿吸吮患侧乳房时,出乳反射会让乳汁更容易流出,哺乳后,用一滴乳涂抹乳头,并尽可能保持干燥,直至下一次哺乳。哺乳期不要让婴儿含着乳头睡眠。对于乳晕炎的发生,主要是不要对Montgomery’s腺在妊娠期、哺乳期的增大持“否定”态度,即不要抠、挤、搓等动作刺激结节,避免出现感染。如果出现乳头乳晕炎,及时到医院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