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的“罪魁祸首”终于找到了,竟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它!
全世界每年死于肝癌中晚期的人数,已逾百万,我国的死亡率更高!
根据肝癌流行病学的研究显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黄曲霉素、长期饮酒、藻类毒素污染的水源、遗传因素和一些化学致癌物与肝癌的发生息息相关。
在我国,黄曲霉素和慢性病毒性肝炎是导致肝癌多发的主因。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黄曲霉素,这种无处不在,又常常被人们忽略的致癌物。
黄曲霉素到底是什么
黄曲霉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土壤中的细菌,菌丝生长时会产生毒素。它没事儿就喜欢研究“生”孢子(一种带繁殖功能或休眠功能的细胞),并把它们撒到空气中传播。
离开母体的孢子一出生就自带“强盗”属性,看到合适的寄生体就强迫别人和它“生娃”,最终代谢产生了黄曲霉素。
黄曲霉素究竟有多毒
早在1993年,黄曲霉素就被世界卫生组织划定为1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
它的毒性有多强呢?
黄曲霉素比砒霜毒性大68倍!
黄曲霉素有十几种类型,分别被命名为 B1、B2、G1、G2、M1和M2等,其中又以B1毒性最大。
当人体大量摄入黄曲霉素B1后可导致急性中毒的发生,出现急性肝炎、出血性肝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胆管增生。当持续少量摄入时,又可能造成慢性中毒、生长障碍以及引起纤维性病变致使纤维组织增生,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
针对黄曲霉素,尤其是B1这种类型,科学家们作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它在进入人体后,产生的一些加合物,对人患肝癌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另,有相关研究报道标明,乙肝病毒和黄曲霉素B1具有协同作用,食用过量的含有黄曲霉素B1食物后的人群倘若又患有乙肝,则他们患肝癌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无处不在的黄曲霉素
受污染的农产品
前文说到,黄曲霉菌广泛存在土壤中。它最喜欢的温度是28`38摄氏度,喜潮湿。故,潮湿地区的食品和饲料很容易被黄曲霉素污染,如花生、玉米、大豆、稻米、小麦等粮食和油类产品。
受污染的牛奶
黄曲霉素也存在于受污染的动物性食品和奶制品中。
研究报道,黄曲霉素B1、 B2、G1、G2经常出现在农产品中。倘若含有黄曲霉素B1、B2的农产品被奶牛吃了之后,有一部分会分别转化为黄曲霉素M1、M2进入牛奶中,这样的奶牛产出的牛奶就含有了黄曲霉素。
发霉的食物
黄曲霉素藏在发霉的食物里,尤其是发霉的花生、玉米、芝麻、坚果等食物。
劣质芝麻酱、食用油
一些不良商家为节省成本会使用发霉的芝麻、花生制作芝麻酱、食用油。如这些原材料刚好被放在工艺简单、无法对原材料进行精炼的小作坊里加工,那么发霉食物中的有毒物质很难被去除。
厨房中的菜板、筷子
菜板、筷子在反复使用过程中会出现磨损,这些磨损的孔隙也是黄曲霉素的潜藏之地。
摄入少于这个标准是安全的
黄曲霉素无处不在,防不胜防,再怎么注意,都会或多或少摄入一些。因此各国根据自身国情设定一个“限量标准”,只要不超过这个标准,危险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在中国,食品中黄曲霉素B1允许标准(GB2761-2011)规定:
玉米、花生油、花生仁中不得超过20μg/kg(微克/千克);
大米、其他食用油中不得超过10μg/kg;
其它粮食、豆类、发酵食品中不得超过5μg/kg。
减少黄曲霉素的伤害,重在预防。
由于黄曲霉素是脂溶性的物质,只有达到280℃以上的高温才能裂解,因此水洗和常用的烹饪方式都不能有效去除食物中的黄曲霉素。因此,发霉的食物,最好全部扔掉。即使切掉发霉部分,也无济于事。
此外,家中的食材应尽量存放在干燥、阴凉的环境中,以减少霉变的可能。购买如花生米、坚果、粮食时应尽量选择小包装,不要长时间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