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成形术预防贲门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幽门成形术预防贲门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到2014年7月选择在我院诊治的贲门癌患者100例,分两组各50例,都给予大部切除术,治疗组患者术中附加幽门成形术,对照组不附加幽门成形术。结果:治疗组的肠蠕动恢复时间、胃液引流量与术后住院时间都明显少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治疗组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幽门成形术能有效预防贲门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贲门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也居于恶性肿瘤的前列,并且贲门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且50岁以上发病率显著升高【1】。当前随着人们对于贲门癌认识的加深与医学技术的进步,对贲门癌治疗的手术方式已发生了重大变革,已从传统单一的全切除逐渐过渡到大部切除术式应运而生【2】。不过大部切除在术后也存在一些并发症,比如反流性食管炎、营养不良、贫血等。幽门成形术能够使得幽门环行肌被彻底切断,支配幽门环的交感神经部分被破坏,从而幽门的收缩状态被解除,吞咽梗咽症状和食物反流达到控制【3-4】。本文观察了幽门成形术预防贲门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6月到2014年7月选择在我院诊治的贲门癌患者100例,纳入标准:术前经胃镜、病理及上消化道造影等证实为贲门癌;术后病理也诊断为贲门癌;未发现全身其他系统的重大疾病、肿瘤远处转移及邻近器官浸润;年龄20-80岁;知情同意。排除术前行新辅助化疗降期及姑息性切除术患者。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最小34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67.44?4.21岁;平均体重指数为20.34?2.10kg/m2。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都给予大部切除术,治疗组患者术中附加幽门成形术,对照组不附加幽门成形术。在幽门成形术中,于幽门管前壁纵行切开胃前壁3cm,横向缝合切口,常规进行引流,术后能进食流质饮食后拔除胃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术后恢复指标,包括肠蠕动恢复时间、胃液引流量与术后住院时间。

反流性食管炎判断:观察两组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情况,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等。

1.4 统计方法

   选择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数据对比采用t检验或者Wilcoxon/Mann-Whitney检验,P<O.05为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恢复指标对比

经过观察,治疗组的肠蠕动恢复时间、胃液引流量与术后住院时间都明显少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见表1。

经过观察,治疗组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为4.0%,对照组为20.0%,治疗组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随着我国老年人的增加与诊断技术的提高,当前我国贲门癌的发病率在逐渐增加。研究显示男性贲门癌发病率及死亡率为同年龄女性的2倍以上,农村贲门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城市。在治疗中,过去为了追求手术的彻底性,提倡进行全切除治疗,但是对于患者的影响比较大,限制了进食量,影响了营养物质的摄入,对术后的恢复产生不利影响【5】。手术切除可引起异位起搏及逆蠕动,残胃体蠕动协调性降低,影响胃排空;手术选择性切断迷走神经影响胃肠道内分泌功能,促胃泌素分泌减少,影响胃排空【6】。而部分切除由于保留了器官,贲门的部分功能得以保留,患者的全身营养状况获得维持,有利于术后康复。同时选择幽门成形术可将幽门环肌以及支配其的交感神经切断,降低了幽门阻力,有利于食物的排空,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7】。本文治疗组的肠蠕动恢复时间、胃液引流量与术后住院时间都明显少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

胃与食管连接处的左侧存在生理切迹(His角),其可以是防止胃食管的反流。如果手术不慎破坏了上述诸结构,可导致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为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或疼痛、反酸等。幽门成形后,幽门环行肌被彻底切断,支配幽门环的交感神经部分被破坏,幽门的收缩状态被解除,从而降低了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8】。

幽门成形术也可以有效地改善幽门括约肌的水肿及痉挛,有利于残胃向十二指肠的排空,有利于患者营养状况的恢复【9-10】。本文治疗组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总之,幽门成形术能有效预防贲门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