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液腺囊肿

基本概述粘液腺囊肿为口腔粘膜常见病,是由于小唾液腺导管阻塞后分泌液潴留而形成的浅表囊肿。主要是因轻微的外伤使唾液腺导管破裂;涎液蛋白溢入组织内所致,其次可能是粘液腺导管被阻塞;粘液滞留使腺导管扩展而成,常发生于唇粘膜,其次为颊粘膜,舌腹粘膜,而以下唇较多见。临床表现粘液腺囊肿位于粘膜下,约黄豆大小,呈半透明的无痛小疱。破裂后可流出粘液,肿胀消退,但不久又可复发。多次复发后,囊肿表面常因疤痕而呈灰白色。治疗常以外科手术切除法和碘酊注入疗法。

粘液腺囊肿可发生于三对大涎腺及所有小涎腺,有潴留性囊肿及先天性囊肿两种类型,潴留性囊肿最多见,其常发生于舌下腺及小涎腺,其次为腮腺,颌下腺囊肿非常少见,是由于导管缩窄,或肿瘤、牙结石、损伤、寄生虫等造成导管阻塞所致,这种情况是一种间断的阻塞,在没有炎症时,导管的近心端腺泡扩张,形成潴留囊肿。先天性囊肿多见于腮腺,是由于胚胎发育时期遗留于深部组织内的上皮成分发展而成,发生于小涎腺的潴留囊肿称为粘液腺囊肿,发生于其余涎腺的囊肿则按其发病部位命名,即舌下腺囊肿、颌下腺囊肿及腮腺囊肿。

症状

1、粘液腺囊肿发生于口腔粘膜下,小(常为黄豆大小),边缘清晰,呈透明小泡状,无痛。多有损伤史(局况咬伤最常见)。破溃后流出粘稠白色液体,肿物暂时消失,但破溃处很快愈合,肿物重新出现。

口腔黏膜细胞

2、大涎腺囊肿(舌下腺、颌下腺及腮腺)为发病部位的肿胀,可有阻塞症状(即进食时肿胀感加剧,进食后逐渐缓解),涎腺导管口不能挤出分泌液,或排出变色变味液体。穿刺可抽出粘稠白色液体。

病因

粘液囊肿又称粘液腺囊肿,在口腔粘膜下组织内,分布着数以百计,能分泌无色粘液的小涎腺,称为粘液腺,以下唇、软腭、舌尖腹面分布最多。其排泄管开口于口腔内,由于排泄管受到创伤,粘液外漏而形成囊

粘液腺囊肿

肿。常见于下唇,且多发生有咬唇习惯者。囊肿位于粘膜下,呈半透明状小泡,表面覆盖正常粘膜,出现数日后可因食物等摩擦,囊膜破裂而消失,但不久又可出现,多次复发后粘膜产生疤痕组织,使半透明水泡变成白色硬结。

临床诊断

1.有反复发作,口腔粘膜下小的透明小泡状肿物,泡内容物为粘稠的蛋清状液;有局部咬伤史。破裂后流出

诊断

透明无色粘液史。初次发作者可无此病史。

2.好发于下唇、舌尖、舌下以及颊粘膜,呈淡蓝色柔软状肿块,境界清楚,基底部可活动,有时突出表面呈鱼泡状,一般直径在0.5—lcm左右。

3大涎腺囊肿:为发病部位处于口腔颌面部相应大涎腺部位,表现为该部位的肿胀及阻塞症状,导管口分泌功能异常。舌下腺囊肿穿刺抽出蛋清状粘稠液;颌下腺及腮腺囊肿穿刺抽出液体较为稀薄;抽出液淀粉酶试验阳性。

4、病理学诊断证实。

治疗

1.囊肿摘除术适用于囊肿与粘膜无粘连者。

2.囊肿切除术适用于多次复发或局部疤痕,囊肿与粘膜有粘连者。

3.不愿意手术者,可在抽尽囊液后,向囊腔内注入2%碘酊0.2—0.5ml停留2~3min后再抽出碘酊,使囊

粘液腺囊肿切除手术

肿纤维化。

预防

粘液腺囊肿为一种良性病变,最常见病因为各种原因所致涎腺导管阻塞、涎液潴留。所以本病的预防主要是避免损伤,保持口腔卫生。本病的治疗以手术治疗效果较好,手术应将发病之腺体同时摘除,因其发病原因就是腺体导管的损伤或阻塞,如果手术后遗留有受损腺体,则难免再次出现涎液潴留,囊肿复发。

粘液腺囊肿

用药原则

一般性手术的预防抗感染选用碘胺类药物(如复方新诺明)或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的药物(如红霉素、

粘液腺

青霉素等);体质差或并发感染者常联合用药。较常用为: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的药物(如青霉素) 作用于革兰氏阴性菌的药物(如庆大霉素) 作用于厌氧菌的药物(如灭滴灵);手术前后感染严重或有并发症者可根据临床和药敏试验选择有效的抗生素。

疗效评价

1、治愈:治疗后,囊肿消失。

2、好转:治疗后,尚残留部分囊肿上皮或病变腺体。

3、未愈:治疗后,囊肿未消失。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