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预防手足口病
如何科学预防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
多发生于5岁及以下儿童
临床表现: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现皮疹,伴或不伴发热,重者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肺水肿、循环障碍
绝大多数预后良好,多在1周内自愈。
每年4月-7月是手足口病高发期
10月-12月会有个小高峰期
Q:如果接触了手足口病的患者,一般多久会发病呢?
A:手足口病毒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Q:手足口病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呢?
A: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导致消化道传播。
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如何护理?
1. 饮食指导—多饮温开水;以清淡、温性、易消化的流质为主
2. 皮疹护理—避免搔抓,必要时包裹双手,防止抓破
3. 时刻观察患儿病情—家长学会识别重症患儿
4. 消毒隔离2周;患儿物品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或暴晒﹥6h
手足口病护理的误区
Q:宝宝出疱疹可以用针挑破吗?
A:不可以!应由其自行消退,不能用针挑破以免继发感染。可用炉甘石洗剂或干扰素喷雾剂喷患处。
Q:疱疹破溃了怎么办?
A:用金霉素眼膏或百多邦软膏搽破溃处
Q:能用84给宝宝的衣物消毒吗?
A:不可以!84属于化学剂,比较刺激,对宝宝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Q:酒精消毒有用吗?
A:酒精对肠道病毒无效,应选择高效或中效消毒剂含氯(溴)消毒剂
Q:得一次就终身免疫了吗?
A:不一定!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有20多种亚型,且之间是没有互相交叉免疫的,在体内的免疫力不持久,不会产生终身免疫
发热时如何处理
发热是指体温升高超出一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1℃,而临床工作中通常采用肛温≥38℃或腋温≥37.5℃
物理降温:
温水擦浴退热:不推荐
冰水或酒精擦浴退热:更不推荐
药物退热治疗
≥2月龄,腋温≥38.5℃,或因发热出现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推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剂量为10mg/kg·次,2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4-6h.
≥6月龄,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布洛芬的剂量为10mg/kg·次,2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4-6h,两者的退热效果和安全性相似
足浴法退热:木桶加清水2 ~3 L ,趁热将双足置于盆面上, 用棉布罩覆盖好双足,以汗出少许为宜。待水温稍降后,将双足浸入水中浴足,每次 10 ~ 15 min。
如何早起识别病情转重
重症高危因素:
年龄3岁以下
病程3天以内
EV-A71感染
1.持续高热:体温大于 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2.神经系统表现:出现精神萎靡、头痛、眼球震颤或上翻、呕吐、易惊、肢体抖动、吸吮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
3.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分;
4.循环功能障碍:心率增快(>160 次/分)、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 秒);
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5×109/L,除外其他感染因素;
6.血糖升高 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血糖>8.3mmol/L;
7.血乳酸升高 出现循环功能障碍时,通常血乳酸≥2.0mmol/L,其升高程度可作为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接种疫苗:EV71疫苗
Q:所有儿童都能接种吗?
A:不是!适龄儿童6个月-5岁,越早越好;过敏期、急性疾病期儿童不宜接种
Q:接种几次?
A:基础免疫2剂次,间隔4周
Q:得过手足口病的适龄儿童是否还需要接种EV71疫苗?
A:如既往手足口病是由EV71型引起的,无需再接种EV71疫苗;如所患手足口病由其他肠道病毒血清型感染所致,或无病原学结果,可以接种EV71疫苗
注意手卫生,用肥皂和清水洗手,洗手前不要揉眼睛、抠鼻子、吃手,或者伸手抓东西吃
教育孩子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手帕或纸巾捂住口鼻,或用肘部捂住口鼻,随后将纸巾包裹好丢入有盖的垃圾桶
不要与他人共用毛巾或个人用品
经常清洁和消毒常接触的物品或物体表面
人多、空气流通差的地方要少去
每日在校园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将患儿及时送至有儿科专科医院就诊
一旦确诊为手足口病应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中药预防
对于密切接触手足口病病人,可服用中药预防方:
芦根6g 白茅根 6g 淡竹叶6g 连翘6g 藿香6g
每日1剂,清水煎,代茶饮,服2-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