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超声报告上的“彗星尾”、“微钙化”代表什么?

以往研究多认为钙化是一个需要警惕的超声特征,出现钙化的结节恶变的可能性是非钙化结节的1倍。而一旦钙化出现在单发、实性、低回声结节,其诊断为恶性结节的可能性接近80%。 乳头状癌可以出现各种类型的钙化,以微钙化多见。受仪器分辨率限制,诊断医师认知和判断能力等诸多因素影响,许多结节内部的微小强回声灶被误判为微钙化。微小强回声灶是指甲状腺结节内部存在直径小于2mm且不伴有声影的强回声,包含了胶质钙化或者微钙化等形式。研究发现强回声灶可能出现于下述几类结节:①滤泡增生囊肿,强回声灶多是胶质钙化或胶质结晶,游离于液化区,呈圆形或者类圆形,后方彗星尾征呈倒三角形。②复杂的囊性结节,多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呈扁长形黏附于纤维分隔,后方伴或者不伴彗星尾征;另一种是散布在坏死碎屑或实质部分,圆形,多数伴有彗星尾征。③以乳头状癌为主的恶性肿瘤,微钙化作为诊断恶性肿瘤的指标,特异性最高(85.8%~95%),阳性预测率也较高(41.8%~94.2%)。过去的研究认为彗星尾征因胶质凝聚而产生,而胶质多存在于良性结节,因此很多学者认为彗星尾征是良性征象。 病理学认为砂砾体并非乳头状癌特有,很多良性病变,如滤泡状瘤以及桥本甲状腺炎等疾病也可出现,但是如果砂砾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圆形或者球形分布;呈同心板层状钙质沉积;位于肿瘤间质或者淋巴腔隙内部,则乳头状癌的诊断基本确立。同时并非所有乳头状癌均存在砂砾体,其存在于40%~50%的乳头状癌。微钙化诊断乳头状癌的超声敏感性并不高,而特异性却较高。如果微钙化体积越小,数目越多,则诊断可靠性越高。乳头状癌也会出现粗大钙化。粗大钙化诊断价值低于微钙化,但是其出现率不低,很多情况下是合并微钙化一起出现。 以往研究常认为环状钙化是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的,多见于良性结节。现有研究发现,具有周边钙化的结节中恶性占18.5%,良性占81.5%,由此可见并不能因为结节表现为周边钙化而放松对结节的随访。另外,韩国学者发现中断的周边钙化更多见于恶性结节,其OR值为7.9。出现此类超声征象可能是由于肿瘤细胞浸润生长,向周围突破导致的。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