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的抗病毒治疗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引起的常见皮肤病。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艾滋病发病率持续上升以及其他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因素增多,带状疱疹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本病呈自限性,极少危及生命,但部分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容易并发后遗神经痛,严重影响患者及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早期不规范的治疗是造成后遗神经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滥用一些不必要的药物,不仅不能有效地控制症状,而且药物的不良反应可造成对患者的损害。 抗病毒:不重视早期规范应用价值 早期积极的治疗是否可以改变带状疱疹的自然病程一直有争议,但多认为抗病毒治疗可及时控制水疱的形成,促进皮损的消退,并可能缩短带状疱疹疼痛的时间,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抗病毒治疗普遍存在不规范现象,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抗病毒时机选择不合理 在皮疹形成后72 h内应用抗病毒药物是最佳时期,若皮疹发生在头部,或皮损较重的患者,也可在1周以内应用同样有效。因此,早期及时抗病毒治疗十分重要,>1周患者使用多无价值,已形成后遗神经痛时更没有必要使用抗病毒药物。
药物种类选择不合理 阿昔洛韦、泛昔洛韦和伐昔洛韦是治疗带状疱疹重要的抗病毒药物,不可随便替代。更昔洛韦主要针对巨细胞病毒感染,且常发生免疫抑制、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因此不适合用于已有免疫功能低下的带状疱疹患者。磷甲酸钠也常被用于带状疱疹的治疗,该药主要针对耐药的疱疹病毒,而VZV罕见产生耐药,因此常规使用磷甲酸钠治疗带状疱疹显然也缺乏合理性。
给药途径选择不合理 阿昔洛韦静脉给药是常见的临床现象,但要了解静脉给药速度过快、剂量过大、血药浓度短时间较高,可给肾脏带来较大的负担,甚至有诱发肾衰的危险.泛昔洛韦口服吸收较好,血药浓度平稳,减少静脉输液和住院治疗,从而可减轻患者的负担.剂量选择不足 临床普遍采用抗单纯疱疹病毒(HSV)的剂量用于带状疱疹的治疗。由于VZV对常用的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药敏感性比HSV低2~10倍,因此不能用抗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剂量治疗带状疱疹。一般来说,口服泛昔洛韦1 g/次,3次/d,才能有效达到抗病毒效果。
疗程不合理 通常抗病毒治疗的疗程为7~10 d,或皮损结痂即可,>10 d的疗程没有必要,因为一旦皮损结痂就意味着VZV在皮肤中停止复制。